沃尔姆斯:沃尔姆斯协议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沃尔姆斯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沃尔姆斯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关于古代日耳曼人生活状况和社会制度方面的史料?
“古日耳曼”的神话传说本身便已迷雾重重、令人费解,但这些说若是与其他同样复杂艰深的历史遗产彼此交织,其难以理解的程度足以更深一层:日耳曼世界的绝对“核心”——正如西莱茵兰地区之于奥地利一般——与罗马帝国充分地融为一体,这片核心地带正坐落于电影《角斗士》中大篇幅深入描绘的战线后方。
诸如科布伦茨、沃尔姆斯及奥格斯堡(奥古斯都的城镇)等德国城市起初都在公元世纪由奥古斯都或提比略下令建造作为堡垒之用,弗拉维王朝诸帝则建造了雷根斯堡、巴登-巴登、海德堡、科隆、维也纳及其他众多城市。
莱茵河途经哪些国家?
莱茵河流经的国家——瑞士、法国、德国、荷兰 莱茵河是欧洲重要的国际河流,发源于瑞士南部的阿尔卑斯山北麓,向西北流,经列支敦士登,奥地利,德国,法国,在荷兰的鹿特丹流入北海,全长1320公里,流域面积22.4万平方公里.
在1871年以前,将生活在德意志地区的人称为“德国人”是否合适?为什么?
1914年的德意志帝国领土示意图
先直接上答案:在1871年前将德意志地区的人们称为德国人是不合适的,更合适的称呼是根据所在地将其称为“奥地利人”、“萨克森人”等,因为在德意志帝国建立之前,并不存在一个统一德国的概念。德意志地区的统治者虽然拥有“神圣罗马皇帝”、“日耳曼国王”等称号,但他们统治下的政权内部并未统一、也未产生统一的民族认同。
若我们对德国历史有所了解便会知道,直到1871年之前,德意志地区始终未能真正实现统一。从民族上说,我们可以将生活于多瑙河与莱茵河流域的日耳曼人视为现代德国人的祖先。从4世纪开始,日耳曼人随着“民族大迁徙”逐渐进入西欧,先后建立了法兰克王国、西哥特王国、东哥特王国等蛮族王国,到查理曼统治时期,加洛林帝国统治了今天法国和德国的大部分地区。查理曼逝世后30年,他的子孙于843年签署了《凡尔登条约》将帝国一分为三,其中的东法兰克王国就是未来神圣罗马帝国的政治基础,也是今天德国的雏形。919年,东法兰克国王“捕鸟者”亨利(919-936年在位)建立萨克森王朝,他的儿子奥托一世(936-973年在位)于962年在罗马加冕、获得罗马皇帝称号,到了腓特烈·巴巴罗萨(1155-1190年在位)时期,这个德意志国家开始被称为“神圣罗马帝国”。
尽管有“帝国”之名,但神圣罗马帝国实际上是由不同独立政治领地组成的邦联、并未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帝国内部的领地仍然保有较高的独立性。同时代的拜占庭皇帝通常将神圣罗马皇帝称为“皇帝”、“阿勒曼尼大酋长”或“条顿人之王”,神圣罗马皇帝则将拜占庭皇帝称为“君士坦丁堡皇帝”或“希腊国王”。然而,属于神圣罗马帝国的领地内贵族和民众只对自己生活的地域有认同感,比如萨克森公爵只会认为自己是“萨克森人”、波希米亚国王只会认为自己是“波希米亚人”、奥地利公爵只会认为自己是“奥地利人”,有着很强的地域性。这些贵族虽然在名义上会按照皇帝的命令出兵作战或缴纳税收,但他们并没有自己是“神圣罗马帝国人”或“德意志人”的观念。
到了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后,神圣罗马帝国内部分崩离析的状况更加严重,所谓的“帝国”已经名存实亡,境内的民众几乎没有统一的帝国观念。随着民族国家观念的兴起,德意志地区一些较为强大的邦国也逐渐确立其独立地位,比如我们所熟知的普鲁士王国、萨克森王国、奥地利大公国等等,这些邦国的居民也只会认为自己是“普鲁士人”、“萨克森人”或“奥地利人”。拿破仑一世于1806年消灭神圣罗马帝国之后,已经成为帝国核心地区的奥地利大公国升格为奥地利帝国。奥地利帝国在国际社会中曾长期作为整个德意志地区的代表,一度凌驾于德意志第二强国普鲁士之上,奥地利自从在1866年普奥战争被普鲁士击败后,便永远与德国分离开来。可以看到,直到19世纪中期德意志地区都未能实现统一、象征民族共同体的“德国人”这一称呼自然无从谈起。
在欧洲,教皇与皇帝,谁的权力更大?
在每个人的印象中,中世纪谁拥有最后的发言权?具体情况如何?在那个时候,教皇和皇帝有更大的权力,谁更崇拜他们。要理解这种关系,首先必须理解一个概念。国王和皇帝之间没有平等的标志。在罗马帝国时期,有许多国王,特别是一个国家的君主。
皇帝唯一说的是神圣的罗马皇帝,罗马帝国的神圣皇帝,虽然名义上是整个基督教世界的皇帝,但实际上没有干涉其他国家内政的实际权力。他能管理的只是他面前的一英亩三块土地。可以说,这只是一个光荣的称号。在皇帝和教皇公开和秘密战斗之前,他们确实有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好朋友。
在中世纪早期,宗教使用政治手段反对权利持有人。那时,查理大帝以在全世界传播上帝的荣耀的名义统一了西欧,仅仅因为他们拒绝屈服于自己并接受了基督教的洗礼就杀害了4000人。尽管查理曼在他的一生中做出了特殊的贡献,但几千年过去了,无数的人没能一个接一个地抹去他身上的这一污点。
当时,欧洲一直是一个割据的附庸政权。贵族自娱自乐,不太关心他人的生活。如果有人说他想当老板,他仍然会觉得有点不舒服。教皇和皇帝成为好朋友后。皇帝可以任命或罢免教皇,教皇也可以为皇帝加冕。尽管战争因签署了一些协议而暂时结束,但皇帝和教皇之间的斗争远未结束。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他们一直在为一些小问题争吵不休。
这个问题太大了,简单说一下吧。二者权力孰大孰小,分时间,也分人。由于欧洲历史上既有皇帝又有国王,所以就直接用“君主”代替二者。
从时间上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开启的中世纪是教皇权力最大的时期,欧洲不少君主(但不是全部)的加冕都需要经教皇之手。一旦世俗君主不服从于教皇,教皇就会以开除教籍、拉动其他国家讨伐等方式逼迫世俗君主就范。这一时期的代表事件就是“卡诺莎之辱”,堂堂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向一个鞋匠之家出身的教皇忏悔了三天三夜才得到一个吻。
随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中世纪逐渐落下帷幕,基督教和教皇的地位受到严重冲击,教皇地位大不如前。比如拿破仑加冕时,拒绝跪在教皇面前接受加冕,而且直接把皇冠夺了过来自己亲手戴上。
从地域和人上说,教皇在欧洲的影响力也不是绝对的。比如,丕平献土、卡诺莎之辱都表明那个时候教皇的教权绝对是高于法兰克王国、神圣罗马帝国这些国家的君权的,所以矮子丕平、亨利四世才买教皇的账。但是,要是放在其他地方,比如拜占庭帝国(8世纪中期罗马教会就摆脱了拜占庭皇帝的控制)、保加利亚第一帝国(也有人叫王国),教皇的影响力就很有限了,尤其是拜占庭皇帝和罗马教会的互怼互掐简直不要太多。
拜占庭信仰东正教,君士坦丁堡教会和罗马教会是对立的,拜占庭皇帝自然也不需要罗马教皇认可。保加利亚的沙皇头衔则是把拜占庭帝国揍了一顿,拜占庭人承认的,也和罗马教皇没关系。所以欧洲历史上只有丕平献土,绝没有什么巴西尔二世献土、萨穆伊尔献土。
现在欧洲也有教皇,还有君主。君主作为国家象征,虽然统而不治但影响力仍然在;教皇作为世界天主教徒的精神领袖,也可以通过宗教一定程度上影响一些天主教国家的天主教徒。不过毕竟历史的车轮是向前转的,作为一个外国人,教皇对除梵蒂冈外的国家的影响,其实也就比没有影响要好一点点而已。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沃尔姆斯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沃尔姆斯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